白櫟
學名:Quercus fabri Hance
別名:小白櫟、栗子樹、白紫蒲樹、米青岡、土青岡
科屬:殼斗科(Fagaceae)櫟屬(Quercus)
形態(tài)特征
白櫟多為落葉喬木,稀呈灌木狀。樹皮呈灰褐色,深縱裂。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茸毛。冬芽呈卵狀圓錐形,芽長4毫米至6毫米,生有疏毛。葉片呈倒卵形、橢圓狀倒卵形,長7厘米至15厘米,寬3厘米至8厘米,頂端鈍或短漸尖,基部呈楔形或窄圓形,葉緣具波狀鋸齒或粗鈍鋸齒,幼時兩面被灰黃色星狀毛,每邊有側脈8條至12條,葉背支脈明顯;葉柄長3毫米至5毫米,生有棕黃色茸毛。雄花序長6厘米至9厘米,花序軸被茸毛,雌花序長1厘米至4厘米,生2朵至4朵花。殼斗呈杯形,直徑0.8厘米至1.1厘米,高4毫米至8毫米。小苞片呈卵狀披針形,排列緊密,在口緣處稍伸出。堅果呈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直徑0.7厘米至1.2厘米,高1.7厘米至2厘米,無毛,果臍凸起?;ㄆ跒槊磕?月,果期為每年10月。
白櫟樹王
種子
葉子
樹木文化
白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樹種之一,早在6000多萬年前就已經(jīng)有它的存在。先秦以前,人們把白櫟視為圣樹、社樹。白櫟是櫟樹的一種,其果實的下方生有一個碗狀的殼,與鼓形相似。古時“樂”字原指聲音之統(tǒng)稱,篆書“樂”字形如木架之上端放著鼓,櫟樹由此得名。舉行祭祀活動時,人們會在白櫟樹下載歌載舞,因此白櫟也就成為音樂的象征。
我國古人很早以前就開始食用白櫟種實,《莊子·盜跖》說上古之民“晝拾橡栗,暮棲木上”。唐朝時食用櫟的果實已經(jīng)比較普遍,“秋深橡子熟,散落榛蕪岡。傴僂黃發(fā)媼,拾之踐晨霜”。安史之亂時,杜甫逃難至甘肅,一家老小在山中撿拾白櫟子為生,杜甫寫下了苦悶的詩句:“歲拾橡栗隨狙公,天寒日暮山谷里?!?/p>
白櫟樹樹體挺拔、木材堅硬,在干旱貧瘠的土地上也能茂盛生長,因此還是力量和耐力的象征。
金陵樹王小檔案
白櫟樹王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(qū)固城街道漕塘醫(yī)院(北緯31°15′21″,東經(jīng)118°59′43″)。白櫟樹王胸徑72厘米,樹高10米,冠幅5米,枝下高2.3米;樹齡300年,健康狀況良好。
固城和漕塘的歷史悠久。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41年,吳王余祭在固城夯筑土城時稱“瀨渚邑”,后楚王攻城后加固城墻,稱之為“固城”,地名由此產(chǎn)生。固城的興衰離不開吳國大夫伍子胥,“戰(zhàn)血淋漓灑固城,子胥當日復平陵。千載雪恥應無恨,何用濤聲作怨聲”。這里所說的正是伍子胥率領吳國大軍蕩平固城之事。攻克固城后,伍子胥組織開胥河、浚中江、通糧道,水運業(yè)開始興起,漕塘河即為胥河的主要支流之一,這也就成為“漕塘”地名的來歷。
白櫟作為古老的樹種,具有食用價值和材用價值,古人種植亦不足為奇。白櫟樹王現(xiàn)仍碩果累累,每年秋葉變化頗有意味,令人嘆為觀止。
[本文節(jié)選自南京林業(yè)大學沈永寶教授團隊主編、中國林業(yè)出版社出版的《金陵樹王》(上冊)]
來源:南京市綠化園林局 中國林業(yè)出版社
責任編輯:宋晰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(jù)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(wǎng)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(wǎng)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(wǎng)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(wǎng)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(wǎng)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(jù)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